images/activitybtn0.png
images/artbtn0.png
images/fictionarybtn0.png

黃媽慶首頁 > 魚畫魚話> 台灣 > 雕刻 > 黃媽慶

黃媽慶 藝術家簡介

用心「刻劃」海洋生態 鹿港木雕大師黃媽慶 

2009年全國漁民節慶祝大會的舉辦地──鹿港,是個人文薈萃的小鎮,保留了相當豐富的文化資產,尤其是台灣的傳統木雕工藝。在這之中,有一位從藝匠轉型為創作藝術家,從花鳥神佛轉雕自然與海洋生態的大師──黃媽慶。

生長於彰化縣鹿港鎮漁村的黃媽慶,從小出身在討海人世家,但父母對他說:「討海沒了時,去學些工夫。」因此在14歲的時候,他拜泉州派王錦宣為師,開始學習雕刻傳統的神龕、花鳥等木雕工藝,歷經了3年6個月雄厚紮實的基礎磨練,對木頭紋理及刀工技藝逐漸精練純熟。

當年外銷木雕藝品在台灣曾經盛極一時,直到中國低價劣品大量充斥於市場,台灣藝工面臨無工可做的困境,不得不另謀生路。然而,危機正是轉機,也因為這個機會,讓他走出傳統工匠轉型為創作藝術家。

黃媽慶不再像過去雕刻以神仙佛像為主的題材,而改從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田園景物及大自然環境取材。現在,在他的作品中,你會看到景物的動態表情,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,完全將木頭的堅硬特質,轉變為彈性柔軟的姿態,而他最得意的絲瓜系列作品,更在腐朽與新生的對應之下,讓人感受到生生不息、強韌的生命力。

他看到的景像並非是最美麗的嬌花或綠葉,而是在那一片看似枯枝殆盡中,繼續在縫中求生存,努力承傳的新生命,同樣的,那些漸漸流失減少的海洋魚類,他也用木雕一一刻劃下來。

其實,他的木雕原本都是以田園系列為主,直到2004年的某一天,黃媽慶在菜市場聽到魚販怨嘆地說:「現撈的魚愈來愈少了。」 還看到被拖吊起來的小魚,因為賣不出去就這樣直接倒掉了。身於討海世家的他,看到這樣情景,心裡的感受實在不勝唏噓,於是,他興起了紀錄這些漸漸流失魚種的念頭,例如以前在鹿港常見的七星鱧(又稱為鮕鮘),為了呈現原體的型態,因此藉由相關圖片及詢問一些看過的人了解其他的習性及外型。

黃媽慶的海洋系列中,有常見的食用魚,也有保育類的魚種,最特別的是──他的作品富含了另一種層次的使命感,刻劃出已被破壞的棲息環境,例如:在受污染的濕地裡,養樂多罐已成為寄居蟹的家,濕地上則隨處可見到人們遺留下來的廢棄物……

由於他是漁村長大的小孩,因此兒時的記憶,也成為黃媽慶創作來源之一。過去比較生活比較困苦,所以當初吃魷魚時只能拔魷魚鬚腳,拿去烤來吃,還有彈塗魚、蝦猴,都為他訴說著童年的故事及海邊風貌。

因為有了黃媽慶的巧手,讓餐桌上的魚,不單單就只是吃而已,還可以是傳來陣陣樟木香味的魚木藝術品。如今,黃媽慶創作的海洋系列作品共有100多件,而 他最希望的是,未來漁業署能多多支持與鼓勵像他們這樣的漁村子弟,還有他們所創作的藝術品;同時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,能為一些消失中的魚種,雕刻下一個永恆的紀錄,並給予世人一份警惕的心,讓大家一同愛護海洋,讓漁業永續發展。  

  • 龍紋
  • 神通廣大
  • 馬頭
  • 有福

  • 繪畫
  • 雕刻
  • 陶藝
  • 手工藝
  • 其他
會員人數:334人 訪客人數: 台灣藝魚協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TAIWAN Art Fish Associa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