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s/activitybtn0.png
images/artbtn0.png
images/fictionarybtn0.png

馬浪.烏瓦日首頁 > 魚畫魚話> 台灣 > 雕刻 > 馬浪.烏瓦日

馬浪.烏瓦日 藝術家簡介

漂流木雕工藝家-馬浪.烏瓦日
文/圖:海王子
 
櫸木、檜木、烏心石,三種台灣美木的流浪故事,四個創作階段,串起馬浪30 多年與漂流木共舞的悠悠歲月。噶瑪蘭族,出生地台東長濱鄉樟原部落,52 年次的馬浪.烏瓦日跟東部許多原住民朋友一樣,國中沒畢業就登上遠洋漁船,漂到南太平洋捕魚去,鮪延繩釣作業漁區遠在大溪地⋯,直到屆齡回台服役才結束天天捕魚的海海人生,留下一段走船人的純情曲。
 
馬浪退伍後台灣經濟大力起飛,貨暢其流的需求大增,貨車司機待遇不錯,但
是當司機只有目的地沒有目標,生活不定常常是在趕路,戰戰兢兢的握了2 年的方向盤,他關掉貨車引擎熄火下車,回到出生地樟原,看著太平洋找尋心的方向。
看著旭日東昇,散步美麗的東海岸,馬浪心裡想的不是出海捕魚,勾起他創作的慾望,是被海浪流放擱淺在沙灘上的漂流木,這些經過風吹、日曬、追撞的木頭,呼喚他,就這樣馬浪、阿雄的名字,跟著漂流木作品,相互陪伴走進工藝之路。
 
沒有拜師學藝,不是美術科班,他講究作品呈現的線條和味道,媒材只選擇櫸木、檜木、烏心石,靠著印象,他以阿美族傳統木雕工法,刻劃部落生活,熟能生巧了, 工法精進的他希望挑戰純藝術改變作品風格, 憑著想像他在漂流木上尋找新的靈感和表現,跳舞系列成為第二階段創作,抽象的藝術創作,曲高和寡難引起共鳴。
 
86 年台灣賞鯨源起於花蓮石梯漁港,豐富的鯨豚資源、精彩阿美族文化,加上陳建年- 海洋歌曲輕快的感染,吸引大量遊客擁入東海岸,除了賞鯨之外,自然樸實、極簡風格的漂流木桌椅,也吸引遊客目光,引發風潮。
 
生活系列成為他第三階段創作,但是這一波風潮像海浪一樣來的快, 去的也快,因為從山上漂下海擱淺在沙灘上的漂流木,原本他可以自由自在依着自己的靈感將選中的扛回家創作,突然一紙命令下來好的木頭就變成國家的,林務局撿剩下的才讓藝術家去撿,主管單位將這些漂流木集中,經過公開招標,漂流木就到了商人手上, 標不起也標不到的原住民工藝家,想取得好的創作材料,反過來要跟得標商購買,作品還不知能否賣出,就要付出比以前更高的代價,明知小蝦米無法對抗,仍然向政府反應心中的不平,石沈大海的建議激發他第四階段的創作。
 
馬浪指著手上實用的盤子也是抽象的魚說:近7 ~ 8 年來公部門在東海岸推大地藝術節,大型裝置藝術不求木頭材質,講求創意、造型,美化了台11 線,常見遊客駐足圍觀!然而比較上他依然喜歡木頭的紋路、觸感,在造型、打磨過程中,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料理,色香味俱全,確實有些無菜單料理的餐廳就選用他的作品盛裝美食。
 
在筆者看來,馬浪這一系列作品算是山與海、生活與藝術的結合,展現生活時,放在餐桌上是盤子,幾個盤子排列貼上牆也有大器,這像是綜合他近30 年工藝生活的具體表現。
 
從台北文創展相識,隔了些年來到馬浪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工作室,他依然被一堆木頭包圍其中,暫停手邊工作,點燃一支捲菸,聊到下一階段的創作,馬浪說:柴燒陶藝。
 
筆者問:擔任評審、國內外展出,已經穩定的創作之路為何改變!
 
馬浪說:這些年一件件漂流木創作,給自己生活養分,也養大二個小孩,他們已經長大獨立,生活上的責任終了,自由自在求「變」本來就是創作者的DNA,木藝下、陶藝上,換個媒材也算是為之前的木雕生活劃下休止符,換上土和火的二重奏也算是找回自己吧!
 
 
 

  • 繪畫
  • 雕刻
  • 陶藝
  • 手工藝
  • 其他
會員人數:334人 訪客人數: 台灣藝魚協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TAIWAN Art Fish Associa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