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s/activitybtn0.png
images/artbtn0.png
images/fictionarybtn0.png

林妙蓮首頁 > 魚畫魚話> 台灣 > 手工藝 > 林妙蓮

林妙蓮 藝術家簡介

幸福永續的再生藝術無尾港富麗漁村的石頭魚
文/ 陳亮伃 圖/ 陳吉鵬

看到這些石頭魚的彩繪作品,你一定很難相信在四年多以前,林妙蓮老師根本從未接觸過繪畫,更別說是從事石頭魚的藝術創作了。民國93年7月,原本在武荖坑工作的林老師因緣際會之下,回到港邊社區加入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補助的「多元就業方案」,開始接觸社區發展協會安排的藝術創作課程,自此一股腦地投入炫麗的石頭魚彩繪世界裡。

有賴一群有志之士的熱心奔走,港邊社區自民國92年開始推動「無尾港生態社區」的營造,在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前提之下,鼓勵每位居民走出家門,尋找自己家鄉的在地特色,並且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,培養環境關懷的精神,推廣地方再生藝術。

於是乎,海邊不起眼的小石頭不再只是一顆黑黑、圓圓的小東西罷了,在林老師和社區工藝師們的眼中,不但不同地區海邊的石頭各自擁有不同的特徵和生命力,每一顆小石頭更是組成獨一無二的石頭魚的重要關鍵。林老師翻出分類好的各式石頭,一一細數著:鄰近無尾港社區的海邊石頭呈長條狀,可以當作魚身;內埤海灘的石頭一顆顆渾圓小巧,最適合用來「畫魚點睛」,作為石頭魚的靈魂之窗;至於東澳的石頭則漂亮地隱隱閃爍…⋯林老師談著她最愛的藝術創作,眼裡閃爍著光芒,想必就像是她口中的東澳石一般美麗。

石頭魚彩繪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的那樣簡單,好似撿回自己中意的石頭組合之後即可隨意填上色彩,馬上變身為一隻活靈活現的彩魚兒。因為是從海濱撿拾回來的石頭,為了避免過高的鹽分影響彩繪的效果,每一顆石頭都必須先經過持續泡水三天三夜的手續,去除石頭本身的鹽分後陰乾,再依據每顆石頭形狀和顏色的特性修飾分類,最後再重組黏合,石頭魚的雛形才算初步完成。經過繁複的前置處理工作,接下來才能夠進行賦予石頭魚生命力的重要程序—彩繪創作。
眼看著林老師一邊與我們聊天,一邊順手將畫筆沾上顏料,信手捻來就勾勒出魚兒細緻的輪廓特徵,沒三兩下的工夫,一幅石頭魚的彩繪創作隨即呈現。我們眼看著林老師這麼輕易的完成,拿起畫筆硬是要效法一番,卻在提筆之際,遲遲找不到下筆的那一點關鍵,雖然循著林老師的指示:先上底色覆蓋石頭原色、再塗魚身的層次,接著勾勒出魚鱗的形狀…⋯卻仍無法順利下筆,索性最後秉持「野獸派」的創作精神,粗魯地以色塊作結,完成了我生平第一隻石頭魚創作。

林老師鼓勵的微笑著,彷彿認同我的隨意創作風格般。她說剛開始學習時,她們也都曾經歷不知所措的階段,雖然看著授課老師輕易地就畫出魚兒的特徵,她們則老是只能以「點點」掩飾筆下的瑕疵。不過林老師在不服輸的個性驅使下,她開始翻閱魚類圖鑑,仔細地辨認每一種魚類細微的特徵,甚至開始對照著圖鑑,一筆一畫認真地練習。努力不懈的結果,林老師的石頭魚創作早已到達爐火純青的絕頂功力,就連一開始認為極度困難的魚鱗部分,都能輕易描繪的維妙維肖。而難能可貴的是,林老師畫筆下的石頭不僅僅是呈現完整的魚類特徵,更透露出一股雅致的質感,林老師的作品就像他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氣質一樣,細緻優雅卻又能讓人從中感受到堅韌的生命力。

透過林老師的畫筆,我們深刻感受到台灣海洋文化的新活力,就像原本不起眼的小石頭般,只要找到對的方向,也能細細雕琢出耀人的光芒。「魚」,不再只是因為台灣四面環海,而常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菜餚間,美麗的「魚畫」蘊含了台灣在地的心,流轉成動聽的「魚話」,一代代傳頌著感人的故事。

  • 伸展台
  • 伸展台1
  • 上妝

  • 繪畫
  • 雕刻
  • 陶藝
  • 手工藝
  • 其他
會員人數:334人 訪客人數: 台灣藝魚協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TAIWAN Art Fish Associa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