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s/activitybtn0.png
images/artbtn0.png
images/fictionarybtn0.png

黃嬌首頁 > 魚畫魚話> 台灣 > 手工藝 > 黃嬌

黃嬌 藝術家簡介

藺草編織重現農漁村生活面貌
文、攝影/漁郎

  一支支看起來毫不惹眼的藺草,竟然也能編織成可愛的小飾品,現年81歲的黃嬌阿嬤就有這一手絕活。住在臺東市的黃嬌阿嬤,目不識丁,卻無師自通,憑著一雙靈活巧手,編織出12生肖、手提袋、螃蟹等擺飾品,作品相當精巧細膩。 藺草編織工藝在臺灣,已經有270多年的歷史,也是苗栗苑裡地區的百年傳統產業,早在清朝末年即開始流傳,日治時期開始,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,廣受日本人歡迎,民國25年,外銷興盛時,年銷1,600多萬頂帽子,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,產值僅次於糖和米,尤其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,更是達到高峰,為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。對臺灣的社會和經濟,留下很大的貢獻。現今,藺草編織的手工技藝已逐漸失傳,許多豐富的文史資料與具代表性的手工編織作品,很值得典藏。 不同於其他漢人社會的女性,苑裡的女人不學針線刺繡,而必須學習編織草蓆,以作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收入,尤其是有圖案的蓆子,可以為家裡掙得更多生活費,因而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,在早期的苑裡地區並不盛行,所以,在苑裡地區便流傳一首歌謠:
苑裡婦,一何工,不事桑蠶廢女工;
十指纖纖日作苦,得資藉以奉翁姑。
食不知味夢不酣,人重生女不生男;
生男管向浮梁去,生女朝朝奉旨甘。
今日不完明日織,明日不完織之夕;
千條萬縷起花紋,織成費盡美人心。

原籍住在臺中縣清水地區,而後遷移到臺東市定居的黃嬌阿嬤,為臺灣東部地區僅存的祖母級素人藺草編織藝術家,小時候住在臺中縣沿海地區,當時的大甲、清水,以及苗栗縣的苑里、通霄濱海地區,普遍栽植三角藺草,作為編織草蓆、草帽的材料。    黃嬌阿嬤說,重溫藺草編織手藝,剛開始時只是興趣,後來發現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,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已迅速失傳,如果不即時傳承和創新,恐難以保存這項技藝,因而從平面的起底到立體結構,再從草帽、手提袋,逐漸到各種立體塑形的故事題材創作,40多年來從不間斷,創作動力即由此而來。 藺草編織所使用的材料,早先是從清水、大甲等地購買而來,後來為了取材更為方便,黃嬌阿嬤的老伴林松柏阿公,特地從臺中清水引種,在臺東市郊住宅前的農地,闢出約三厘地的水田,專門栽種三角藺,從栽培、採收、曝曬,都由林松柏阿公一手包辦,讓黃嬌阿嬤所需材料無匱乏之虞,隨心所欲地想到什麼就做什麼。
在黃嬌阿嬤藺草編織的創作世界裡,毫不起眼的藺草,透過編織、排列與縫綁等手法,重現往日農漁村生活的面貌,如老牛拖車,溫馨的草原,前庭家禽跳躍,矮樹與高高的檳榔樹,構圖十分溫馨,令人格外喜愛。黃嬌阿嬤雖然不識字,但記性很好,自小就喜愛聽人講古,舉凡流傳民間的故事,全都縮影成為她創作的靈感。此外,黃嬌阿嬤也用藺草編織記錄生活節慶的點點滴滴,還以創作「老耶!我回來了!」的作品,參加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第六屆編織工藝獎競賽,一舉拿下特別獎,評審委員們一致認為,黃嬌阿嬤的作品裏,充分展現農漁村生活的樸趣,還有平淡中的幸福。 黃嬌阿嬤從來不打草稿,也不用畫草圖,憑著熱忱與興趣,創作題材來自日常生活與生命經驗,在臺灣的藺草編織藝術範疇中,編出自己的一片天,已成為藺草編織工藝界,遠近馳名的傳奇人物,為文化澹泊的東臺灣,增添幾許藝術色彩!  

    代表作品
  • all

  • 繪畫
  • 雕刻
  • 陶藝
  • 手工藝
  • 其他
會員人數:334人 訪客人數: 台灣藝魚協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TAIWAN Art Fish Association.